
京中网讯(湖北日报网)(记者齐一轩通讯员李超勤)鼓声震天,水花四溅,龙舟如离弦之箭穿过平静的莲心湖水面。这里不是专业比赛场地,而是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龙舟选拔课的水上练习场。学校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端午文化”融入课堂,打造了颇受欢迎的“理论+实践”课程。不仅有400多名学生参加了赛艇比赛,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赛场延伸到充满活力的校园日常景观中。
“这是我第一次坐龙舟,随着鼓点划船,我真的很喜欢!”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2024级学生张启宇热情地说。 EITHER他最初选择了这门课程出于好奇,但没想到的是,他不仅学会了如何划龙舟,而且还了解到龙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。 “我意识到龙舟不仅是一项运动,更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。”
该选修课面向学校各专业学生开放,每周四节课。课程内容涵盖龙舟的历史渊源、文化意蕴、竞赛规则、技术技巧、安全防护等多个模块。理论课上,老师播放了赛龙舟的视频,展示了龙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,并与湖北端午节的龙舟习俗相结合,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龙舟文化背后团结、协作、勇敢的精神。实践课程在学校的湖心连心中心举行,学校专门采购了标准龙舟及保障器材,并邀请前女子龙舟队教练、国际龙舟裁判等专家来校指导。我们将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体验龙舟赛的魅力,从划船姿势到划桨节奏和团队合作。
龙舟选拔赛成绩展示。图片提供:学校
武汉传媒职业学院副院长胡勤表示,开设龙舟选修课,既是学校响应国家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”要求的具体实践,也是学校推动“五育并举”、践行“水韵”精神的创新目标。他说是的。 “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,让同学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,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温暖。将团结拼搏的精神融入到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中。”
龙舟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传递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特质。武汉传媒职业学校将龙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,谋求非遗“大学通行证”。通过适应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,让原本保存在博物馆和活动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可参与、可体验、可传播的大学文化的象征。
龙舟展前,有关龙舟文化的知识就传播开来。图片提供:学校
湖北省龙舟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。武汉传媒职业学院通过选修课灌输龙舟文化。它不仅丰富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,也让年轻一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生力军,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播注入青春活力。”
现在,到了实践课的时候,学校的龙舟漂浮在莲心湖上,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。学生们划桨、击鼓、呐喊的交织,不仅传达了青春的活力,也让校园古老的龙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。